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高等教育科技工作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和学校发展中长期规划,以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和科技评价改革为契机,持续完善科研管理服务体系,在高水平成果产出、科研平台搭建、服务地方重大战略等方面取得了稳步进展,为学校“一流学院”建设夯实了基础。
一、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学校以规范科技管理为目标,制定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实施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收益管理办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和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科研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以激励科技创新为导向,配合制定了《专业技术职务评审量化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和《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推动了科研评价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绩效考核分配的紧密衔接,科研评价体系逐步完善。
二、积极融入秦创原建设,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精神和要求,以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为目标,完成科技成果转化30项,6名教师获批省级技术经理人,建立了学校“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工作站”和“秦创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地方政府联合建设的科技园入选省级大学科技园。通过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系列难题,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支持教师以科技成果创办企业9家,其中6家成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1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有力支撑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
三、聚焦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强化平台团队建设
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目标,不断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力度,形成了“一院一重点,一院一特色”的科研平台建设新格局。建成了陕西省矿产资源清洁高效转化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秦岭特色生物资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秦岭南麓生态水文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4个省级研究平台,商洛革命老区暨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商洛市分布式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23个市级科研平台。获批全国冶金矿产固废资源化匠心团队1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陕西高校青年科技创新团队5个、商洛市科研创新团队10个。9名教师入选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青年科技新星和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7名教师获省级区域人才称号,3名教师入选省科技产业服务团。
四、锚定科技兴校战略目标,稳步提升科研原创能力
通过优化科技评价机制,强化政策引导,营造了宽松和谐、鼓励创新的科研环境,激发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科研、推动创新的内生动力,涌现出一大批高质量科研成果。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92项。获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3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6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2项。新增中国专利奖1项,中国发明创业成果奖1项。获陕西高校优秀科技成果奖等省厅级奖励36项,商洛市科技成果奖等市级奖励189项,取得知识产权类成果612项。发表核心以上学术论文1846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CSCD等收录639篇,出版著作121部。
五、坚持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地方水平
聚焦秦岭生态资源保护等重大发展战略,对照《太平洋在线注册官网服务商洛高质量发展50条措施》要求,强化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践行服务地方使命,努力增强服务地方能力。依托商洛发展研究院,形成了高质量咨政建言报告100余件,其中1项成果在“全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成果评选活动”中获优秀奖,1项成果获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近20项成果获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及商洛市优秀咨政建言报告。聚焦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以智力帮扶形式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编制《中国制造2025商洛实施方案》《商洛市科技工作“十四五”规划》《丹凤县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等发展规划、调研报告60余项,其中《关于商州区贫困人口防返贫动态监测及预警处置的调研报告》等3件调研报告并获陕西省“三农”工作优秀调研成果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围绕县域重点产业振兴需求,组建6支高层次人才服务团,以高新企业政策宣传、会计人员技能提升、绿色循环农业发展、高效种养殖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工作,累计培训50余场次4000余人。围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县域工业园区、产业大镇、乡村振兴示范村、规上企业建立校外博士工作站12个,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积极整合校内相关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资源,精心打造“学前教育发展论坛、少儿足球培训、乡村爱心画圃”等基础教育帮扶品牌,以“1+3+X”教育扶贫模式进行精准教育帮扶,总结形成的《扎根秦岭山区发挥教育优势聚焦地方需求实施精准帮扶》案例报告,入选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荣获陕西省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脱贫攻坚先进帮扶单位”荣誉1次,连续4次被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评为“双百工程”工作先进单位。
六、打造全国学术交流品牌,显著扩大学术影响范围
为进一步拓展学术交流范围,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学校举办了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陈彦文学创作全国学术研讨会、秦岭学论坛、陕南发展研究院学术研讨会、全国尾矿综合利用产业创新论坛、汉江论坛学术研讨会、秦岭营养健康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论坛、陕西省植物学会学术报告会等高水平学术交流会议20余场次,邀请校外知名专家为我校做专题报告120余人次,累计派出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350余人次,打造形成了“贾平凹与陈彦文学研究、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具有秦岭学特色的全国学术交流品牌,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校的综合影响力不断提升。
七、创新科普工作长效机制,构建科普教育四化生态
以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的新时代科普生态为导向,以树立科学观念、涵养科学精神和培育创新精神为主要方向,围绕乡村振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医疗健康、防灾减灾、食品安全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等内容,积极打造以“流动科技馆”为代表的科普特色品牌,为省内外百余所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500余场次,累计受益5万余人。组建了省内首家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公众科学素质研究中心“陕西省商洛公众科学素质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形成了“走出去”“请进来”“云端看”三种模式的工作机制。获批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2项,陕西省科普讲解大赛、陕西省科学实验展演大赛等奖励40余项,科普工作经验入选“全国科技志愿服务典型案例”“陕西省十年科普工作优秀案例”“陕西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和陕西省“典赞·科普三秦”年度五大品牌科普活动,科普事迹在全国科技志愿服务交流活动中宣传推介2次,被“中国青年报”等中省主流媒体报道60余次。
万里新征程,奋进正当时。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学校“一流学院”建设等重点目标任务,持续深化科技管理创新,着力优化科研平台建设布局,强化科研团队内涵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应用型成果培育产出,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张双奇 科技处)